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新松机器人综合服务商    

新松工业机器人,新松协作机器人
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机器人伺服电机三相不平衡维修!
新闻中心
机器人伺服电机三相不平衡维修!
发布时间:2025-10-05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7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机器人伺服电机三相不平衡是常见的电气故障,可能导致电机发热、振动、扭矩下降下降,甚至烧毁电机或驱动器。维修需围绕 “故障定位→部件检测→修复验证” 三步进行,重点排查电源、电机本体、驱动器及连接环节的异常。以下是具体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:

一、故障现象与危害:先判断是否为三相不平衡

典型现象

  • 电机运行时噪音异常(电磁声增大)、振动加剧;

  • 外壳温度明显升高(超过额定温升 10℃以上);

  • 驱动器报 “过流”“电流不平衡” 故障(如 ABB 伺服报 “10202”,发那科报 “AL30”);

  • 用钳形电流表测量三相电流,偏差超过 10%(如 A 相 5A、B 相 6A、C 相 4A,偏差>10%)。

危害:长期运行会导致绕组局部过热、绝缘老化加速,最终可能引发绕组短路或接地故障。

二、三相不平衡的核心原因与排查步骤

1. 外部电源与连接环节排查(优先排除非电机本体故障)

可能原因:电源电压不平衡、电缆接触不良、插头氧化。排查方法

  • 测量三相输入电压:用万用表检测驱动器输入端的三相电源电压(如 380V AC),偏差应≤±5%(如 A 相 370V、B 相 380V、C 相 390V 为正常,若某相电压低于 342V 则异常)。若电压不平衡,需排查车间电网或上游断路器接触问题。

  • 检查电缆与插头

    • 电机动力电缆是否有破损、断线(用万用表通断档测试三相线芯,电阻应接近 0Ω);

    • 插头(如伺服电机的圆形航空插头)针脚是否氧化、弯曲,用细砂纸清理氧化层,重新插拔并紧固。

  • 测试电缆阻抗:用毫欧表测量三相电缆的线电阻,偏差应≤5%(如 A 相 0.5Ω、B 相 0.52Ω、C 相 0.48Ω 为正常),若某相电阻过大,可能是电缆中间接头接触不良。

2. 伺服驱动器故障排查(驱动输出不平衡)

可能原因:驱动器内部 IGBT 模块损坏、电流传感器故障、驱动板参数漂移。排查方法

  • 替换法验证:将疑似故障的驱动器与同型号正常驱动器互换,若故障跟随驱动器转移,则确认驱动器故障。

  • 驱动器输出检测:断开电机电缆,驱动器上电至待机状态,用示波器测量驱动器输出端的三相 PWM 波形(需专业人员操作),正常应对称一致,若某相波形缺失或畸变,可能是 IGBT 模块损坏。

  • 电流传感器校准:部分驱动器支持电流传感器校准(如通过参数 “CALIB” 功能),若传感器漂移会导致检测电流不准,校准后重新测试三相平衡度。

3. 电机本体故障排查(最常见的根本原因)

可能原因:绕组匝间短路、相间绝缘不良、引出线焊接虚接、轴承磨损导致定转子摩擦。排查方法

  • 绝缘电阻测试:用兆欧表(500V 档)测量三相绕组之间及绕组与外壳的绝缘电阻,应≥100MΩ(低压伺服电机≥50MΩ),若某相间电阻<10MΩ,可能是绝缘老化或短路。

  • 直流电阻测试:用双臂电桥或高精度万用表测量三相绕组的直流电阻(如 A-B、B-C、C-A),偏差应≤5%(如 A-B=2.0Ω、B-C=2.1Ω、C-A=2.05Ω 为正常)。若某相电阻明显偏小(如 A-B=1.5Ω),说明该相存在匝间短路(漆包线绝缘破损)。

  • 绕组外观检查:拆解电机(需专业人员,避免损坏编码器),观察绕组是否有焦黑、变色(过热痕迹),引出线与绕组的焊接点是否虚焊、脱焊(重新焊接并绝缘处理)。

  • 轴承与转子检查:若轴承磨损导致定转子摩擦(扫膛),会引起局部磁场畸变,导致电流不平衡。手动转动电机轴,应无卡顿、异响,用千分表测量轴的径向跳动(应≤0.05mm),超差需更换轴承。

三、维修处理方法(按故障类型针对性修复)

1. 连接与电源问题修复

  • 电缆断线:更换同规格动力电缆(需匹配电机电流等级,如 10A 电机用 1.5mm² 铜缆),插头氧化则更换插头或重新压接端子。

  • 电源电压不平衡:协调电工调整电网负载分布,或在驱动器输入端加装三相稳压器。

2. 驱动器故障修复

  • IGBT 模块损坏:更换同型号 IGBT(需匹配耐压、电流参数,如 600V/20A),同时检查驱动板上的续流二极管、栅极电阻是否损坏,避免二次损坏。

  • 参数漂移:恢复驱动器出厂设置,重新导入电机参数(如额定电流、电感、电阻),并执行 “电机识别”(如 ABB 的 “Auto Identification”)。

3. 电机本体故障修复

  • 绕组匝间短路 / 接地

    • 轻微短路(电阻偏差<10%):若电机绝缘未损坏,可尝试用绝缘漆浸泡绕组(120℃烘干),修复绝缘;

    • 严重短路(电阻偏差>30% 或接地):需重新绕制绕组(由专业电机维修厂进行,确保匝数、线径与原绕组一致,浸漆烘干工艺达标)。

  • 轴承损坏:更换同型号精密轴承(如 NSK、SKF 系列,注意轴承游隙等级),安装时涂抹高温润滑脂(如锂基脂,用量为轴承腔的 1/3-1/2),避免过盈配合过紧导致轴承卡滞。

  • 编码器异常间接导致不平衡:部分伺服电机的编码器故障会导致驱动器输出电流波动,需同步检查编码器信号(用示波器测量 A、B 相脉冲波形,应清晰无杂波),损坏则更换编码器。

四、维修后的验证与注意事项

1. 修复验证

  • 空载测试:电机空载运行 30 分钟,用钳形电流表测三相电流,偏差应≤5%,温度≤60℃(环境 25℃),无明显振动噪音。

  • 负载测试:带 50% 额定负载运行 1 小时,监测电流平衡度、温升(≤80K),驱动器无报警。

  • 绝缘复查:修复后再次测量绝缘电阻,确保≥100MΩ,避免隐性绝缘问题。

2. 后续使用注意事项

  • 定期预防性检测:每半年测量一次电机三相电流平衡度、绝缘电阻,记录数据趋势(如电阻逐年下降需提前维护)。

  • 避免过载与频繁启停:电机长期过载(超过额定电流 120%)会加速绕组老化,导致不平衡,需通过驱动器限制最大电流。

  • 环境防护:保持电机运行环境干燥(湿度≤85%)、无粉尘,在多尘环境加装防护罩,避免异物进入电机内部。

总结

机器人伺服电机三相不平衡维修的核心是 “由外及内排查”:先排除电源、电缆等外部因素,再检测驱动器,最后聚焦电机本体(绕组、轴承、编码器)。对于绕组严重损坏的情况,建议由专业电机维修厂处理,确保绕制工艺达标;修复后必须通过负载测试验证稳定性,避免因隐性故障导致二次损坏。日常维护中,定期监测电流平衡度是预防此类故障的关键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